文章详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科普 > 健康生活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科普 > 健康生活 >

骆驼的神奇特性

原发表日期:2013-04-17来源:中国畜牧业协会骆驼分会作者:骆驼分会

原发表日期:2013-04-17

来源:中国畜牧业协会骆驼分会

作者:骆驼分会

  一、极强的耐渴能力

  在干旱的荒漠中,骆驼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具有极强的耐渴能力。有人研究发现,骆驼3~5d不喝水,仍然可以照常使役,而且在失水达到体重的30%~40%时,尚无生命危险。

  骆驼之所以能够耐渴,主要与其生理机能和组织结构有关。骆驼的第一胃较大,可贮存大量的水分。例如在夏天,1次饮水量最多可达50~80升,足够3天体内代谢的需要。骆驼的汗腺不发达,从粪尿失水也较少。骆驼的体温在一定范围内可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夏季的早晨,体温只有34℃,而在午后可达40.6℃~40.7℃,这种体温的变化特点在散热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体温升高后,身体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减小,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白天获得的热量可贮存于体内,在晚上大气温度降低时散失。过去有人曾认为,骆驼体温的变化是由于热调节功能不强所致,而目前的研究表明,骆驼的热调节功能更为复杂。每天饮水的骆驼,昼夜体温差可达2℃,如果其体重以500?计,则可贮存4.2兆焦的热量。脱水情况下,骆驼体温的变化范围可达6℃,因此,可贮存12.6兆焦的热量。骆驼要散发这么多的能量,则至少需要6L左右的汗水。因此,骆驼体温不恒定的特点在能量贮存和散热以及对干旱的适应上具有重要意义。冬季缺水时,骆驼每天的耗水量仅占体重的1%左右。骆驼在较长时间缺水的情况下,可由驼峰脂肪和腹腔脂肪氧化产生代谢水,而且骆驼红细胞对低渗的抵抗力较强,在缺水致使血浆脱水时,红细胞水分渗出,体积缩小,但并不显著影响红细胞膜的生物学特性,重新饮水后,红细胞膨大,恢复或接近于正常水平。

  二、极强的气温适应能力

  骆驼生存的沙漠地区吸热性强,夏季中午时气温可高达37℃~42℃,沙面温度可达65℃~75℃,牛、马、羊等家畜难以适应,而骆驼在如此高温下仍坚持正常的劳役,表现正常的生理机能。骆驼在高温的沙面上卧地时,先以前肢着地,用力将热沙向前推,然后膝盖着地,用力将热沙向后扒,这样就使地面温度发生变化。例如当气温为29.5℃、地面温度为47℃时,骆驼卧地后,前肢下的温度只有32℃,胸底处的温度为37℃。

  脱水或气候极为炎热时,骆驼也能通过行为来适应高温环境及转换热量。例如在清早地温变热前,骆驼多卧地,将四肢隐藏于体下,以便减少吸收地热;太阳升起以后,骆驼将其头面对着太阳,以便使体表尽量减少吸收辐射热。在白天,骆驼也会不断改变其位置,以减少太阳的直接辐射。

  骆驼的膝部、肘部和胸底等有大小不等的角质垫,卧地时肘端、胸底和后膝着地,支持体重,使身体其他部位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卧地后头颈抬高,后腿翘起,这时母驼乳房距地面有一定距离,公驼包皮皮肤末端向后,睾丸位于肛门下两股间,炎热时显著缩小,以避免高温的危害。

  骆驼皮下脂肪较少,而脂肪主要贮存于驼峰和腹腔。被毛在初夏脱换,并经过一段时间的无毛期才能长出新毛,这样正好可以度过炎热的夏季,有利于由体表散热。当遇到暴风雨时,骆驼会选择避风处,顺风而卧,并使全身发抖以增加产热,秋后又长新毛,以便防御严冬。

  从理论上说,热带荒漠地区的动物,由于接受的太阳辐射多,环境温度很高,因此,它们应该具有光滑且有反射性的被皮和黑色的皮肤,而且被皮不应太厚,以便于皮肤表面的蒸发。但也不能太薄,以免从体表散失太多的热量。热带地区的单峰驼最能适应这种环境,在夏天它们的被毛较密,而不太长,尤其在腹肪部最短,颜色较浅,皮肤呈黑色,可以维持较低的体温。而处于寒冷地区的骆驼,双峰驼的被毛在冬天较长,夏季被毛较短。

  一般来说,机体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出汗两条途径降温,呼吸道降温主要是通过增加呼吸次数来实现的。在天气凉爽的早晨;单峰驼在撒哈拉的呼吸次数为8(6~11)次/mim,而在澳大利亚则为lO~12次/mim。气温升高时,呼吸频率随之增加,在撒哈拉可达16(8~18)次/mim,而在澳大利亚则为20~24次/mim。即使如此,呼吸频率的增加不能明显增加热的散发,要达到这一目的,则呼吸频率至少需要每分钟300~400次,但骆驼呼吸频率不可能达到这么高。因此,骆驼需要通过皮肤出汗来增加散热。

  三、对植被的适应力

  骆驼嘴尖齿利,上唇中间有一裂缝,下唇尖而游离,唇薄而灵活,伸缩力较强;颈长,上下左右活动自如,向下能够觅食3~5厘米长的短草和低矮的灌木,向上可啃食丛林的枝叶或甚至高达2~3米的乔木。采食范围较大,并且能够适应荒漠植被。骆驼的口腔构造比较特殊,上下曩唇与口角外缘密生短毛,上齿垫坚硬;两颊有长而呈锥状的角质化乳头;臼齿冠高而发达,齿面宽,齿缘突起呈锯齿状;下颌关节灵活,能左右磨动,咀嚼肌发达;唾液多而黏稠,故能利用其他家畜所不能利用的或极少利用的各种粗硬带刺的、木质化程度高的草本和木本植物[22]。加之腿长善走,耐渴性强,因此,对无水草场和荒漠草场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均是骆驼能适应植被稀疏的荒漠草场环境的表现。

  荒漠地区的气候变化很大,牧草四季生长不均衡,产草量季节差异悬殊。为了适应产草供应的不均衡状态,在牧草生长茂盛的夏秋季节,骆驼能够大量采食,以贮备必需的能量。成年骆驼在夏秋两季每天的采食量可达31.2~33.6?,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善体况,并在驼峰和腹腔内贮存大量的脂肪。骆驼的性情比较安静,代谢水平比其他家畜低,在静止状态时,骆驼每小时所消耗的能量仅为马的62%,在荒漠中驮载100?,行走1Km所消耗的能量仅为马的l/3。

  四、对风沙的适应力

  沙漠地区风沙很大,如在甘肃省的安西县,每年7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可达70多天。在这样的条件下,由于骆驼上睫毛长、密而下垂,遇到风沙时眼睛呈半闭合状态,能防止尘沙进入眼内。此外,骆驼的泪腺比较发达,通过增加泪液的分泌可将眼球表面的尘土带走,因此,可在多风的沙漠地带行走。

  骆驼的鼻孔狭长,斜而呈裂缝状,可随意张闭,两鼻孔各有小管通过鼻中沟,鼻孔周围还有许多1厘米长的鼻毛,上呼吸道形成弯曲的皱襞,所有这些结构均能起到过滤尘沙和湿润空气的作用。

  五、对沙地的适应力

  由于沙漠地面极为松软,限制了骆驼的狂奔疾驰,而沙漠食物的匮乏以及水源的奇缺,又使骆驼不得不具有较快的行走速度和持久的耐力。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使骆驼的体形结构又比其他动物特殊,其颈部较长,呈“乙”字形,有利于保持身体平衡;体躯较短,前腿长,支持面小而重心高,便于躯体的前移和迈出较大的步伐;后肢短而呈刀状,具有较强的推动力和耐久力,故有“沙漠之舟”之称。

  同时骆驼是以趾着地的动物,前肢着地时趾枕面积增大到68-71.5平方厘米,因此,可以负担庞大的体躯,使其不致陷入沙中。当提肢时趾枕面积则缩小至62~65.5 Cm2,以利步行。骆驼身体各部位结构和功能方面所具有的以上特点。都是骆驼在荒漠的特殊环境中长期自然选择与适应的结果。

  六、对环境放宽恒温区的适应能力

  骆驼在沙漠干旱高温条件下,具备了将恒温机制的温度控制范围适当放宽放松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它能适应不严格的恒温,而暂时地忍耐高温。具体地说,骆驼在具有充足饮水条件下,其体温在36~38℃之间;而在缺水条件下,其体温的昼夜波动可达7℃,即在34~41℃之间。这就说明,一匹500?重的骆驼体温上升7℃,就能将12122KJ的热量贮存于体内;若要通过蒸发途径而散发出这些热量,就得消耗5升水。但骆驼在白天可以通过忍受高体温来贮热,等到夜间,再把这些余热通过对流、辐射等途径散发出去,这样就能节约一些水份。骆驼本来是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在沙漠极为缺水和高温的自然条件下,通过自然选择,骆驼进化出了放宽恒温区的适应对策。也就是说,在漫长的进化历史过程中,能够放宽恒温区的骆驼更多的存活下来,因为它们更加适应自然环境,而不适应者被淘汰。能够放宽恒温区的基因也一代代传递并进化下去,是自然选择了这样基因的存在。因此说,骆驼通过提高体温而保住体内水份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七、顽强隐蔽性免疫系统

  骆驼为何能凭借特有的生理作用在恶劣的沙漠气候中生存?科学家试图揭开“沙漠之舟”──骆驼免疫系统结构之谜,以便找到防治人类严重疾病的有效方法。骆驼不同于哺乳动物的最大特点之一是不惧怕身体脱水,然而哺乳动物中任何一种动物都会因脱水而死亡。骆驼拥有这一特点是由于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学会”了在血管中储存水,同时又能将脂肪储藏在驼峰中,以避免饥饿和死亡的威胁。此外,据说骆驼乳具有在3个月内不变质的独特性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学家证实,骆驼的免疫系统与人体或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存在着重要差别:骆驼体内含有简单结构的抗体或免疫球蛋白,这意味着骆驼免疫球蛋白的自体繁殖过程比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自体繁殖过程容易得多。研究人员发现,骆驼的免疫球蛋白比任何哺乳动物的免疫球蛋白都小得多,它们能深入机体的组织和细胞,然而在其他动物以及人体中均未观察到这一类似现象。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扎伊耶德市草药疗法和传统医学中心的沙巴?亚西姆博士认为,骆驼免疫系统免疫球蛋白结构含有的各种成分具有很高的溶解性,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骆驼自体繁殖过程。沙巴?亚西姆博士指出,深入研究骆驼体内免疫球蛋白功能,旨在研制灭杀产生耐药性的各种细菌的新一代药物。他希望骆驼的免疫球蛋白(Camelid Igs)能告诉人们杀灭病原体和防止因免疫系统受抑制而患病的方法。

  八、骆驼的生态学价值

  骆驼是软蹄动物,蹄面积大而压强小,对草场践踏程度小,踩过的小草依然能正常生长,这对于维护荒漠地区脆弱的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骆驼采食范围大,放牧半径可达5?。骆驼牙齿坚硬,咬肌发达,所以能大量采食粗硬的灌木、顶端有针刺的植物。驼峰还是沉积脂肪的仓库,当食物充裕时保存脂肪,当食物不足时供应机体需要以保证骆驼耐饥饿,适应荒漠地区植物贫瘠和四季供应不平衡的环境。

  与其它反刍动物相比,骆驼具有很高的杂食性。喜欢采食其它家畜不愿采食的带有刺、毛、强烈气味和盐碱重的菊科、藜科类植物,可采食草本植物、灌木、仙人掌和枝条,有时为生存必须吃富含纤维素和纤维而蛋白含量很少的植物。在采食过程中,一般边选边吃,留给植物充分的再生机会。

  骆驼还采食一些成熟的牧草种子,种子在其消化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种皮发生改变,从而有利于发芽,并随着骆驼粪便的排出使植物种子得以传播。这种现象说明骆驼与荒漠草原的植物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利用的关系。

  骆驼在长期进化中,适应了沙漠这一极端缺水环境,形成了独特的适应性,既保证了体内“贮存”大量的水,又保证了体内水分不致于过度散失,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水”这一沙漠动物生存所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骆驼虽然是人工饲养的畜种,但是从它生活的环境和条件看,与其它家畜最大的区别是骆驼几乎处于野生状态,自然环境对骆驼的影响远远大于人为因素。因此骆驼是荒漠地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荒漠草原和谐共存。

  九、骆驼的经济价值

  起初,骆驼主要用来作为人类在沙漠中重要的一种交通工具,据报道骆驼最多能负重达250~300?,以4?的时速每天可行走40?,最高速度能达到16?/h,适于长途跋涉。骆驼的毛和皮也可以用来制作毛毯、地毯、垫子、帐篷和一些手工艺品。人们还可以用骆驼来娱乐,如在沙漠地区举行骆驼赛跑、骆驼高尔伏、骆驼摔跤等。在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双峰驼主要用来产驼绒。

  尽管单峰驼作为乳用约公元前3000年就被驯化,主要用来产乳,但是骆驼作为食物来源的重要性直到现在才被人们接受。对于干热季节长达8个多月和降雨很少的荒漠地区来说,骆驼是理想的家畜。骆驼不但可作为役畜也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乳肉制品。尽管驼乳的产量在不同的生态和饲养管理条件下有差别,但是在同样的干热环境下却比牛更适合于作为产乳家畜,比牛能更好地为人们提供食物,更有助于当地牧民渡过漫长而炎热干旱的季节。另外,由于干旱地区居民的饮食结构中,绿色蔬菜和水果所占比例很少,而驼乳中高含量的维生素C、烟酸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在平衡饮食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驼乳也是生活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牧民非常重要的营养来源之一。

  驼乳是干旱荒漠地区牧民基本的生活来源,成为当地牧民奶食品的重要来源之一。驼乳除用于奶茶外,还可以做奶油、干酪、酸奶等。总之,骆驼在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