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双峰驼(柴达木双峰驼)
原发表日期:2017-07-13
来源:鹿业分会
作者:贺新民
柴达木双峰驼 青海双峰驼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的乌兰、都兰、格尔木三县(市),茫崖镇、香日德驼场及海西州属莫河畜牧场。东部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兴海县也有少量分布。1980年统计,全省有骆驼2.7万余峰,其中柴达木地区2.5万峰,占全省骆驼总数的90%以上,故以柴达木驼为青海骆驼的代表产区,通称“柴达木驼”。
1.柴达木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
柴达木地区位于东经90℃~100℃,北纬32℃-39℃之间,即青藏高原北部。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所环抱,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地势大多平坦,地形由边缘向中央依次为高山边缘一戈 壁或沙漠一风蚀丘陵一平原一盐沼地。盆地底部海拔2600~3200米。主要河流有柴达木河、格尔木河等。土壤,东部为灰钙土亚区,西部为荒漠亚区,垂直分布有灰钙土、荒漠土、盐土、草甸和沼泽土。
柴达木盆地属干旱寒冷、气温低、日温差大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0.8℃~5.1℃,年温差在60℃以上,日温差达30℃以上,无霜期一般为93~11 3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00毫米,冷湖最少,仅3.2毫米;年蒸发量2400~3200毫米,为降水量的二三十倍,甚至上百倍。但日照时间长,年日照3000小时以上,有利牧草的生长。
全境以荒漠、半荒漠草场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牧草垂直分布,依次为高山蒿草、灌木、半灌木禾本科沙草等一般植株矮小、根系发达多呈丛生态,具有旱生超旱生根深耐盐碱抗风沙等特点。西部地区绝大部分为荒漠地带,其中戈壁面积580万公顷,占草原面积的
59.76%;固定和半固定沙漠还有106.67万公顷,占ll%。这些地带植被覆盖率低,平均不到20%,大面积的沙生植物是发展骆驼和山羊的天然草场资源(图l-39)。
2.柴达木驼的来源与品种形成
青海骆驼的来源问题,目前意见尚不统一,有人说:“青海高原极少牧养骆驼,在历代战争和部落互相掠夺中,也很少见到关于骆驼的记载,证明骆驼并非青海先民直接参与驯化。”有的则说:“青海骆驼的来源,系西晋时的鲜卑族吐谷浑从辽东内蒙古和明代蒙古族固始汗从新疆移来的。”从而有不少书刊和调查报告据以推断:“青海骆驼大约于公元310年(西晋永嘉末年)由内蒙古和新疆迁入青海,进入盆地。”上述论点,不符合历史事实。
青海自古就有骆驼这个畜种生存,既是养驼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也是现代骆驼的发源地之一。青海骆驼来源,作者有专文论述,请参阅,不赘。《中国农书》载:“新疆罗布泊和青海柴达木以及内蒙古的僻远草原至今还有野骆驼生存,中国所饲养的骆驼毫无疑义地是起源于这种野种”。周穆王西征犬戎经青海去新疆时,饮于文山之下,古羌族献牛方牛(明代李时珍考证即骆驼)200头,以行流沙。表明青海和新疆境内的羌族早已牧养骆驼。起源和来源问题在此不再叙述,下面着重谈谈驯化和品种形成问题。
青海骆驼的驯化问题,古籍记载不详,一直是个谜,这个谜,诺木洪塔里他哈遗址出土的文物把它揭开了。
1957年和1959年,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考古所等单位在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农场东南不远的地方发掘出塔里他哈文化遗址。遗址面积约有5万多平方米,文物堆集厚约5米。出土的生产、生活用具有石器、铜器、陶器、角器、木器和骨制凿、针、锥及骨镞、毛绳、毛布、麦粒、土坯围墙、土坯坑、房屋、围栏、瓮棺葬、残车毂等文物,其中有当时居民圈养家畜的大型圈木栏。圈栏入口两侧各有一根半圆形的木柱,中间有一根长1.34米的横木,横木上凿有圆角长方形的孔4个,孔径为20—24厘米。圈栏内有大量羊粪和马、牛、骆驼的粪便堆积。这个遗址的年代,据对毛布进行放射性碳素测定,距今62795_+1 15年,相当于西周厉王时。柴达木盆地的巴隆和香日德等遗址,均属这一类。这些遗址出土的文物,经考古人员鉴定,证明柴达木盆地早在太古时期,在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及进行劳动生息,最早活动的先民主要是羌族的祖先(图1-40)。
古羌族的原始生活以游牧为主。《后汉书》、《西羌传》载:“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他们驯养野兽成家畜,比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都早。据考证:羌族把远古就栖身于高原草地的“盘羊”最早驯化为藏羊。接着驯化山羊、野牛、野马和楔(即藏犬)。殷周之际,又把牦牛与黄牛杂交,创造出犏牛这样一个杂种家畜。既然古羌人是从狩猎业发展起来的民族,最善于驯养食草动物,难道性较温顺,易捕易驯,饲养简便的野骆驼,岂有不被猎捕驯养之理?何况骆驼是荒漠动物,嗜盐成性,又能充分利用荒漠植物作饲料,能忍耐酷热、严寒和在缺少水草的条件下继续生活,并能像牦牛一样,具有适应高原空气稀薄的本能。而柴达木盆地自古为荒漠、半荒漠沼泽地带,草原上遍布盐湖,气候严寒、干燥、缺氧。地理因素和生态环境特点,最适宜骆驼生息繁衍,为骆驼的繁殖和羌人的驯养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虽然在青海境内目前尚未发现驼骨化石,可从历史、考古和羌族的生产活动以及已经发现的驼粪来考证,青海骆驼无疑是羌族在新石器中期进入柴达木地区以后开始驯化野驼,尔后逐渐驯养成家畜的。它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五千年至公元前六七千年。这时原始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已经开始定居生活和从事农牧业,青海西端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反映出了这个史实。据此推断,青海骆驼是青海先民——古羌族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驯养驯化的。
从上述情况看,青海骆驼从野驼向人工驯化过渡是在新石器中期,青海的养驼业亦随之萌芽,距今约六七千年了。即使从诺木洪塔里他哈这个西周遗址的年代算起,距今也有2795年左右,比现在某些书刊所说的“青海骆驼始于公元310年”的说法,也要早2000多年。
青海骆驼的来源和驯养时间、驯养地点及驯养都已说明,这里再叙述一下与来源有关的血缘关系及品种形成。
在远古,整个青藏高原只有羌族,没有其他民族,他们所饲养的骆驼的血统是纯的。秦汉以后,有不少其他民族如鲜卑、吐番、汉族等相继迁入,当地骆驼加入了来自各地骆驼的血液,青海驼品种逐渐形成。例如:
西晋永嘉末年(公元310年)辽西、蒙东鲜卑族吐谷浑率所部从阴山、越陇西,到达青海黄河河曲的赤水(今青海省共和县)和柴达木盆地东南部的白兰山(今青海省都兰县西南一带)与氏羌杂居。吐谷浑习尚养驼,来自盛产骆驼的内蒙古等地,骆驼随之迁徙是必然的事。后来吐谷浑据有整个青海,地兼鄯善、且末。《隋书》卷八十三《吐谷浑》载:“西北有流沙数百里,夏有热风,伤毙行旅。风之将至,老驼预知之,则引项而鸣,聚立,以口鼻埋沙中,人则知之,以毡拥蔽口鼻而避其患。”说明吐谷浑人这时不仅对骆驼的习性和生产性能已经掌握,而且牧驼的数量甚多。如公元460年,北魏攻吐谷浑,吐谷浑首领退入深山,掠去驼马12万多头。唐时,吐谷浑有驼、骡600余头的商队,到中原地区进行贸易,以大批牛马换回杂彩丝绢。当时青海养驼业之盛况,可以想见。吐谷浑与氏羌人杂居,从事游牧,由氏羌繁育起来的土著骆驼,到吐谷浑时期,处在“牲畜不计其数”和“杂畜遍野”的环境中,受到民族变迁及混群混牧的影响,土著驼当然会加入吐谷浑从蒙古带来的蒙古驼的血液。
元代,公元13世纪后,蒙古大军多次进入青海,最后统治整个青海,蒙古军和蒙古骆驼等牲畜大批涌入青海牧地,元政府设有专人管理牧政,青海被划人全国十四个群牧所之一。这期间,青海的游牧部落,安定生息,人畜两旺,养驼业当有所发展。
到明代,公元17世纪初,游牧在新疆一带有蒙古四卫特部中的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率兵从新疆来到青海(今海西地区归和硕特部管辖),大群蒙驼牧于柴达木、青海湖周围及河曲一带。
到了清朝,青海蒙古族被划为五部二十九旗,海西地区有蒙古旗八旗,主要聚居在柴达木盆地乌兰县的茶卡、铜普、赛什克、郭里木、宗务隆、怀头他拉和都兰县的香加、巴隆、宗加、诺木洪及格尔木一带,而这些地区自古及今就是骆驼集中产区,清政府在此设有卫所,掌管驼只、稽核、刍牧之事。由此可见,自13世纪蒙元进入青海到清王朝的七八百年中,柴达木地区的骆驼主要是由蒙古族饲养。骆驼在蒙古牧民的长期繁育下,形成了一个属于蒙古驼系统的柴达木骆驼。
此外,青海在魏晋南北朝和北宋时期,“丝绸之路”的青海道就曾经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孔道之一。青海湖、柴达木是至新疆诺羌的羌中道主干线,骆驼是丝绸之路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中西骆驼往来频繁,而主干线上的柴达木盆地,正是青海骆驼的主要产区。不难断定:青海骆驼不可避免地会混入来自阿拉伯、中亚和新疆等地的单峰和双峰骆驼的血液。
20世纪30年代,原住新疆的哈萨克族1800余户,陆续迁入青海省海西地区,带来大批哈萨克系统的骆驼。哈萨克族不断迁徙,到解放前夕,只利下800多人了。哈萨克驼大部分流散在柴达木各地,因此,柴达木骆驼又混有哈萨克驼的血液。
解放前,马步芳家族对青海人民进行残酷的经济榨取,使青海畜牧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养驼业日趋衰落,至1949年,全省仅有骆驼3000余峰(柴达木0.26万峰,海南数百峰)。
解放初期,青藏公路尚未建成通车前,和平解放西藏建政需要的运载工具,由西藏工委于1952-1954年先后从甘肃、内蒙古购进骆驼2万多峰,以茶卡、香日德、诺木洪一线为放牧基地,1955年青藏公路通车后,将该部所有骆驼移交青海,成立青海省柴达木骆驼场,成为青海省柴达木骆驼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海西州畜牧兽医工作者,对柴达木骆驼的生产、育种、科研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们首先进行骆驼产区资源调查和区划工作,为养驼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柴达木骆驼生理指数、生产性能、体尺、体重等进行了测定;提出了柴达木骆驼的选育方案,组建了骆驼选育群,培训了一批养驼及育种方面的专业骨干人员。通过众多同志的辛勤劳动,柴达木骆驼由1949年的2689峰,到1979年的25044峰,比解放初增加了8倍。
综上所述,青海骆驼在历代牧民的长期培育繁育下,形成了一个属于蒙古驼系统的柴达木驼。
3.柴达木驼体形外貌与体尺体重
青海现在骆驼是以蒙古驼为主体,由于来源和血统相同,属于蒙古驼系统。所以它们的外貌形态、解剖生理特点和生产性能,基本上与蒙古驼相似,但由于所处的地区不同,自然环境各异,表现出外貌结构、体形和性能有某些差异。
体质外貌:柴达木驼的体质,粗壮结实型居多,细致紧凑型或其他型较少。一般体躯高而短,前躯发育较后躯为优。头短小,嘴尖细,鼻梁微拱,眼眶骨隆起,呈菱形,眼球外突。额宽广而略凸,耳小直立,贴附于脑后。颈础较低,项脊高而隆起,呈长“乙”字型大弯。胸宽而深,肋拱圆良好。前峰高而窄,后峰低而宽,峰直立,卷腹不外凸,肘、后膝、胸底处形成角质垫。尻短斜,尾短细。前肢大多直立,个别呈“X”状,后肢呈刀状肢势。前蹄大厚似圆形,后蹄小薄似卵形。
体尺体重:据海西州的测定资料,成年柴达木驼的体尺、体重如表1一17。
表1-17 成年柴达木驼体尺、体重表 (单位:厘米)
| 性 别 | 测定 峰数 | 体高 X±S | 体长 X±S | 胸围 X±S | 管围 X±S | 体重 X±S | 备注 | 
| 骟驼 | 63 | 175.88±7.84 | 157.63±9.09 | 232.48v12.08 | 23±1.36 | 570.33±86.95 | 只称61峰 | 
| 母驼 | 63 | 170.75±5.61 | 153.89±9.02 | 228.02±10.91 | 20.78±1.42 | 528.52±62.48 | 
 | 
| 公驼 | 5 | 181.20±6.06 | 152.8±5.45 | 238.8±12.54 | 24.2±1.30 | 643.33±45.65 | 只称3峰 | 
| 平均 | 131 | 173.59±7.40 | 155.65±9.14 | 230.51±11.82 | 21.98±1.82 | 551.31±78.94 | 
 | 
根据海西州牧科所资料,柴达木驼与阿拉善驼体尺、体重比较见表l—18。
表1-18 阿拉善驼与柴达木驼体尺、体重对比表 (单位:厘米、千克)
| 驼类 | 阿拉善驼 | 柴达木驼 | ||
| 年龄 | 7岁 | 7岁 | ||
| 性别 | 公 | 母 | 公 | 母 | 
| 体高 | 172 | 168 | 175.38 | 170.75 | 
| 体长 | 148 | 144 | 157.68 | 153.89 | 
| 胸围 | 224 | 214 | 232.48 | 328.02 | 
| 管围 | 20.0 | 19.0 | 23.00 | 20.87 | 
| 体重 | 500 | 450 | 570.33 | 528.52 | 
从上表看,柴达木驼的主要体尺指标高于阿拉善驼。分别:体高公驼大3.38厘米,母驼大2.75厘米;体长公驼大9.68厘米,母驼大9.89厘米;胸围公驼大8.48厘米,母驼大14.02厘米;管围公驼大3.00厘米,母驼大1.78厘米;体重公驼大70.33千克,母驼大78.52千克。
柴达木驼的毛色以其所处的生态条件而有一定差异。柴达木驼的毛色比内蒙古驼的深一些,这是因为柴达木盆地属高寒大陆性气候有关。从128峰驼中观察,柴达木驼以褐色最多,占37.5%,深褐色(黑褐)驼占26.56%,淡黄色驼占32.03%,灰白色驼仅占3.91%。
4.柴达木驼的生产性能
产毛性能:柴达木驼的产毛量与内蒙驼、新疆驼相比,柴达木驼的产毛量要低一些。成年驼的个体产毛量一般为3~6千克,个体差异较大。绒层厚度一般在5~7厘米之间,绒毛密度青年驼较好,成年驼次之,幼驼最差(表1一19)。
表1-19 柴达木驼绒毛产量及绒长表 (单位:千克、厘米)
| 年 龄 | 性 别 | 峰 数 | 保护毛 | 驼绒 | 绒毛 合计 | 绒长 | 备注 | ||||||
| 肘毛 | 嗉毛 | 鬃毛 | 小计 | 肩部 | 体侧 | 臀部 | 三部 平均 | ||||||
| 2岁 | 公 | 5 | 0.160 | 0.125 | 0.105 | 0.39 | 3.02 | 3.41 | 7.0 | 5.4 | 4.4 | 5.6 | 鬃毛只测1峰 | 
| 母 | 5 | 0.125 | 0.135 | 0.109 | 0.35 | 2.17 | 2.52 | 7.2 | 5.7 | 4.8 | 5.9 | 
 | |
| 3岁 | 公 | 5 | 0.405 | 0.445 | 0.160 | 1.01 | 4.48 | 5.47 | 7.6 | 5.2 | 4.2 | 5.67 | 
 | 
| 母 | 5 | 0.413 | 0.215 | 0.220 | 0.848 | 3.63 | 4.48 | 7.6 | 5.8 | 4.9 | 6.1 | 
 | |
| 4岁 | 公 | 5 | 0.475 | 0.485 | 0.225 | 1.185 | 5.58 | 6.77 | 7.8 | 4.7 | 3.8 | 5.43 | 肘毛只测1峰 | 
| 母 | 5 | 0.525 | 0.325 | 0.185 | 1.56 | 3.61 | 5.17 | 7.2 | 6.0 | 4.7 | 5.97 | 
 | |
| 5岁 | 公 | 5 | 0.390 | 0.350 | 0.200 | 0.93 | 5.38 | 6.31 | 7.2 | 5.2 | 4.0 | 5.47 | 肘、嗉毛只测1峰 | 
| 母 | 5 | 0.450 | 0.300 | 0.195 | 0.945 | 3.78 | 4.73 | 6.3 | 4.9 | 4.1 | 5.1 | 
 | |
| 6岁 以上 | 公 | 5 | 
 | 
 | 0.165 | 
 | 3.90 | 4.14 | 6.2 | 5.2 | 4.1 | 5.23 | 肘、嗉毛只测1峰 | 
| 母 | 5 | 0.438 | 0.475 | 0.213 | 1.126 | 3.3 | 4.43 | 6.6 | 4.8 | 3.6 | 5.0 | 
 | |
青海省畜牧兽医学院和格尔木市兽医站于1983年在格尔木市阿尔顿曲克区采30峰骆驼的毛样,计120个。1985年6月又在乌图美仁乡和郭里木德乡采24峰骆驼,70多个毛样,总计样本190多个。对柴达木驼绒毛的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是:
肩部绒毛根数比率在93.63%~96.02%之间,重量比率是66.02%~74.74%,绒层厚度5.4~6.1厘米,细度是17.04微米,净毛率为70.17%。
不同毛色骟驼绒毛品质以黄褐色驼毛品质较好,它的绒毛重量比率是70.12%,根数比率高达96.60%,绒层厚度是5.9厘米,细度是16.13微米,灰白色驼的绒毛比率(74.24%)虽高,但它的体质较弱,适应性差;褐色驼,驼毛比率63.56%,绒层厚度5.7厘米,细度为15.67微米。
产肉性能:柴达木驼肉类似猪肉中的腌肉型,含蛋白质较高而含脂少。肢筋腱与牛蹄筋类似,驼掌可与熊掌媲美,驼峰更是食品中之上品。经用6峰驼进行屠宰试验,结果见(表1—20)。
表1-20 柴达木驼屠宰测定结果表 (单位:千克)
| 年 龄 | 性 别 | 峰 数 | 活重 | 胴体重 | 屠宰率 % | 骨重 | 净肉重 | 净肉率 % | 骨肉 比 | 备注 | 
| 4岁 | 母 | 1 | 373.65 | 171.75 | 45.95 | 47.6 | 124 | 33.19 | 2.61 | 1984年11月1日测 ,地点在乌兰县怀 塔拉乡,活重均为 实际称重 | 
| 成年 | 母 | 4 | 44.31±47.23 | 224.31±18.35 | 50.37 | 57.38±3.49 | 166.91±19.1 | 37.49 | 2.91 | |
| 成年 | 骟 | 1 | 619.2 | 314.25 | 50.75 | 83.5 | 222.25 | 35.89 | 2.66 | 
役用性能:柴达木驼体大力强,乘、驮、挽均好。单驼长途骑乘每日可行走50—70千米以上,多驼串连骑乘可日行40千米以上;驮重一般为150~250千克,行速每小时4千米,日行25千米,高的可达50千米,连续16—26天不乏;挽曳,双套双轮双铧犁工作8—10小时,可耕地0.33一O.46公顷,高的可达0.67公顷;公路道班上常用驼拉四轮车带用刮板刮土砂路面,行速缓而平衡,刮后路面平整,深受养路工人欢迎。
产乳性能:母驼产羔3个月左右开始挤奶,日挤奶一次量为0.6~O.8千克,驼奶的含脂率在5%左右,经手摇牛奶分离器测定,每17~20千克驼奶,可产乳脂1千克。柴达木的蒙古(包括内、外蒙古)牧民一般没有挤驼奶食用的习惯,只有用驼奶制作奶酒时才挤奶,酒味香醇,有独特风味。
5.柴达木驼生长发育和生理常数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柴达木驼的体尺、体重如表l一21。
表l一21 不同年龄、性别的柴达木驼体尺、体重表 (单位:厘米、千克)
| 年龄 | 性别 | 测定 峰数 | 体高 X+S | 体长 X+S | 胸围 X+S | 管围 X+S | 体重 X+S | 备注 | 
| 初生 | 公 | 40 | 100.73 ±7.43 | 62.00 ±5.76 | 77.4 ±7.33 | 12.51 ±1.04 | 39.91 ±5.72 | 
 | 
| 母 | 38 | 100.2 ±5.49 | 64.2l ±6.44 | 77.68 ±5.57 | 12.3 ±1.08 | 39.99 ±4.79 | 称重37峰 | |
| 平均 | 78 | 100.47 ±6.58 | 63.1l ±6.2 | 77.54 ±6.48 | 12.42 ±1.07 | 39.95 ±5.29 | 
 | |
| 半岁 | 公 | 32 | 130.13 ±6.9 | 96.3l ±5.82 | 141.38 ±9.06 | 14.5 ±1.39 | 142.5 ±21.9 | 
 | 
| 母 | 30 | 126.83 ±8.29 | 94.27 ±9.08 | 134.83 土12.26 | 13.77 ±1.07 | 127.87 ±27.38 | 
 | |
| 平均 | 62 | 128.53 ±7.77 | 95.32 ±7.64 | 138.21 ±11.22 | 14.15 ±1.3 | 135.42 ±25.76 | 
 | |
| l岁 | 公 | 4 | 135.5 ±5.8 | 109.5 ±2.89 | 160.25 ±7.54 | 16.88 ±1.03 | 
 | 
 | 
| 母 | 1 | 136.O | 107.O | 144 | 16.0 | 
 | 
 | |
| 平均 | 5 | 135.6 ±5.03 | 109 ±2.74 | 157 ±9.77 | 16.70 ±0.97 | 
 | 
 | |
| 2岁 | 公 | 7 | 156.43 ±6.24 | 133 ±19.81 | 179.9 ±5.79 | 18.14 ±1.57 | 248±22.O( | 
 | 
| 母 | 6 | 148.33 ±3.06 | 120.83 ±5.12 | 180.33 ±7.79 | 17.33 ±1.03 | 217 | 只称l峰 | |
| 平均 | 13 | 152.69 ±6.41 | 127.38 ±15.71 | 180.08 ±6.49 | 17.77 ±1.36 | 244.13 ±23.18 | 称8峰 | |
| 
 3岁 | 公 | 7 | 160.29 ±7.48 | 130.57 ±9.88 | 192.14 ±6.36 | 18.57 ±1.72 | 318.17 ±55.6 | 称6峰 | 
| 母 | 17 | 159.47 ±6.78 | 135.29 ±8.98 | 205.47 ±O.90 | 18.76 ±1.20 | 394.58 ±30.92 | 称12峰 | |
| 平均 | 24 | 159.7l ±6.84 | l33.92 ±9.16 | 201.58 土10.24 | 18.7l±1.33 | 369.11 ±53.87 | 
 | |
| 4岁 | 公 | lO | 171.1 ± 5.76 | l39.3 ±9.Ol | 207.22 ±14.17 | 20.8 ±1.55 | 439.29 土66.96 | 称7峰 | 
| 母 | 13 | 168.77 ±7.93 | 144.08 ±12.72 | 217.38 土13.92 | 19.69 ±1.7 | 518.88 ±84.66 | 称8峰 | |
| 平均 | 23 | 169.78 ±7.02 | 142 ±11.29 | 213.23 ±14.61 | 20.17 ±1.7 | 481.73 ±84.82 | 
 | |
| 成年 | 骟 | 63 | 175.83 ±7.84 | 157.63 ±9.09 | 232.48 ±12.08 | 23 ±1.36 | 570.33 ±86.95 | 称6l峰 | 
| 母 | 63 | 170.75 ±5.6l | 153.89 土9.02 | 228.02 ±10.91 | 20.78 ±1.42 | 528.52 ±62.48 | 
 | |
| 公 | 5 | 181.2 ±6.06 | l52.8 土5.45 | 238.8 ±12.54 | 24.2±1.3 | 643.33 ±45.65 | 称3峰 | |
| 平均 | 131 | 173.59 ±7.40 | 155.65 ±9.14 | 230.51 ±11.82 | 21.98±1.82 | 551.31 ±78.94 | 
 | 
从上表看出,初生至4岁时,驼的体尺增长幅度较大;5岁后接近成年驼;各项体尺中,以胸围增长较快。
柴达木驼正常体温为35 ? 38℃,冬春体温偏低,夏秋偏高,即使在同一天,体温也不一样,早上偏低,中午、晚上偏高。正常的呼吸频率为8-16次/分。据文献记载:骆驼的呼吸频率为5~12次/分。通过观察,同一天的呼吸频率也不一致,早上呼吸深而慢,中午和晚上则较早上稍快。脉搏平均在40次/分左右。母驼平时使役较少,人接触时有点紧张而脉搏较快,成年骟驼长年使役,人接近时没有紧张感,脉搏较慢(表1-22)。
表1-22 柴达木双峰驼冬季生理常数测定 (单位:次、分、℃)
| 性别 | 年龄 | 测定峰数 | 
 | 脉搏 | 呼吸 | 体温 | 
| 骟 | 成 年 | 31 | X | 39.94 | 9.7 | 37.18 | 
| S | 8.60 | 1.69 | 0.46 | |||
| CV | 21.64 | 17.39 | 1.24 | |||
| 范围 | 26-52 | 8-14 | 36.2-38.2 | |||
| 母 | 成 年 | 29 | X | 49.93 | 11.41 | 37.3 | 
| S | 11.5 | 2.8 | 0.37 | |||
| C。 | 23.99 | 24.62 | 0.99 | |||
| 范围 | 30-68 | 8-16 | 36.7-38.2 | |||
| 混 合 | 成 年 | 60 
 | X | 43.8 | 10.53 | 37.25 | 
| S | 10.78 | 2.43 | 0.42 | |||
| Cv | 24.62 | 23.03 | 1.13 | |||
| 范围 | 26-68 | 8-16 | 36.2~38.2 | 
据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张才骏等教师的研究:与生活在海拔较低的骆驼相比,青海高原双峰驼的红细胞(RBC)数,血红蛋白(HGB)含量和血细胞比容(HCT)分别较新疆双峰驼的相应指标高18.5×10/L、7.8g/L和14.O%(P<0.01),比宁夏的双峰驼的相应指标高得多。可见,骆驼与其他草食家畜一样,也是由增加RBC、HGB绝对值的途径来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